校友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工作 >> 正文
卌年荏苒•述年华丨刘旭光:强学力行,循序致精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 13:01    点击次数:1015


刘旭光,男,1962年8月生于山东平度。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本科毕业,并于同年参军入伍,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研究生毕业,2011年太阳集团tcy8722历史学博士毕业,并于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获校长奖学金。担任太阳集团tcy8722档案学专业教授,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文化、档案保护技术、国家公务员制度、秘书与写作等。曾任太阳集团tcy8722档案学系主任,教学期间培养了3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4人获得校长奖学金、4人获得五四青年科学奖,并有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兼任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档案专家库成员、山东省孟子学会理事等。先后主持完成省级社科项目“孟府档案的管理研究”及国家社科项目“民国档案学人及其思想研究”等。

刘旭光老师

10月21日上午,刘旭光老师于知新楼A1119接受太阳集团tcy8722档案学系40周年庆筹委会退休教授访谈小组访谈。访谈开始前,小组成员为老师送上鲜花,刘老师肯定了准备工作的用心,表达了对本次访谈的期待。

访谈小组同学为刘老师献花

刘老师接受访谈


爱专业:融入生命,追寻所爱

刘老师当年高考名列前茅,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修读档案学专业。从此,由少年到如今,档案学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大学四年的学习让刘老师对档案学建立了初步的认知,参军期间的硕士生涯更是让他形成了系统化的档案学理论知识体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大学期间多次前往各省市档案馆的实习经历让刘老师对档案学这一学科有了更为真切的体验感。在谈及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刘老师感慨道“参军入伍是我作为档案学人独一无二的经历。我大学毕业后进了部队,在军委办公厅保密档案室工作,负责军委机关文件的发放和管理。我亲身经历了文件从其产生源头到传递的每一个过程,经办了文件流转的每一个程序。正因如此,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文件、档案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

在谈及如何才能把山大档案学系建设得更好时,刘老师说“档案学科要生存、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就要把档案专业放在国家层面、社会、学校层面以及学系层面进行分层考量,聚焦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师生的呼声和诉求。档案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这仅仅依靠个别档案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档案人团结起来去呼吁,以自身的行动对社会做出贡献,努力争取社会面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爱教学:十年因果,一生无悔

“是行政还是教育?”刘老师当年曾走到职业生涯的岔路口。从部队转业后,刘老师被分配到了济南市档案局从事行政工作。但刘老师始终难舍自己教书育人的梦想,有着将余生奉献给档案学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因此,刘老师最终向组织递交了申请,来到了太阳集团tcy8722任教。

其实刘老师与山大之间早已有缘分。在1985年毕业之际,刘老师曾受邀到山大任教,但由于参军而终未成行。十年兜兜转转,刘老师最终来到山大任教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从部队到高校,由于早已习惯在众人面前讲话,“从容走上讲台”对这位33岁的青年人而言并不困难。刘老师多年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风格,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他更加提倡翻转课堂,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刘老师表示“要让同学们学会表达、善于表达”。在其位,谋其政,刘老师在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善于突破。做系主任时,他曾针对课程讲授做过创新尝试。他认为让学生听到不同老师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安排每门课程都由至少两位老师来接力讲授,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授课风格。

在谈到档案学科的发展及教学时,刘老师深情地寄语青年教师:“当前档案学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正在从传统的纸质形态向电子形态过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顺应潮流,让档案学拥抱现代信息技术,让档案人才具有技术敏感度,要做到视野新、领域宽,为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爱学生:因材施教,发现“闪光点”

刘老师在培养学生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爱护学生,因材施教,不以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老师不能只满足于教书以传授知识,还应当成为伯乐,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他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同学们处于思想活跃的上升期,不能单看一本书,只听一种声音。”

在刘老师眼里,所有学生都非常优秀,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令他影响比较深刻的是当时仍是学生的闫静老师,她在硕士期间的开题报告写了足有一万多字,这令当时参与答辩的老师都非常震惊。实际上,在刘老师教学时期,档案学几乎所有获校长奖学金的学生都出自他门下,这离不开其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刘老师待学生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爱请学生吃饭,我的学生基本都跟我吃过饭,我认为这能把感情融入在师生关系中。”对艰苦年代长大的刘老师来说,“吃饱饭”是待人待事的最高礼仪。

谈到当下本科生所面临的就业、考研、保研、出国等选择,刘老师认为,在面临选择时,同学们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可以是正确的”。在当下,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甚至可以在学习或工作中逐渐摸索,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拥有自己做出选择的机会,是时代赋予同学们的权力,是生逢盛世的幸运。同学们要珍惜和把握好这个能为自己做出选择的机会,在实践中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刘老师告诉同学们,是金子一定会发光,优秀的同学不管在什么情境下都能够凸显出来,同学们也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勉励同学们,要努力提高本领,充实自身,如此方可在各种场合下应对自如。


爱科研:踏实钻研,打好学术之基

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刘老师认为,做学问的基础是涉猎广泛。因此,科研工作者应在研究中尽量多地阅读文献及相关材料。做到“备料”充分,方可打好基础、开阔视野。同时,做学问还要“有点子”,多维思考,多维观察,力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实现突破。“基础扎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这是刘老师认为青年学生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品质。

在培养档案学研究的新生力量的同时,刘老师也十分重视梳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他认为,一个学科要成熟、强大,必须要有非常厚重的积淀,即学人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在最近十数年,刘老师致力于研究我国近现代的档案学人,带领着学生挖掘和梳理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学人的思想和贡献,通过探寻档案学先行者的足迹来为今人发展档案事业的道路提供借鉴和启发。同时,刘老师强调,档案学研究一定要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纸上谈兵,不建空中楼阁,要切切实实地服务于实践工作。对于太阳集团tcy8722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系来说,“服务历城就是服务山东,服务山东就是服务国家”,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多做贡献。刘老师强调,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开展学术研究时,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重视立足当前、立足现实、立足当地。


结语:服务社会,经世致用

在访谈的最后,刘老师分享了他对山大档案学子的期望:成为具有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优秀档案人。

档案人是记录人,是社会的记录人。档案人具有特有的档案意识,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是记录意识。刘老师的档案意识便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将女儿从小学到中学的作文都细心地加以整理和保存,形成了书册藏以纪念;他在每次学术会议召开完毕之后,总会邀请每一位参会老师在会议的论文集上签字留以珍藏——这就是档案人的专业意识。

山大档案学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体现在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社会的必然联系之中。谈及此处,刘老师动情地说道,自己在山大的二十七年,绞尽脑汁地为学生着想,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无论是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还是档案学系的建设,都问心无愧,已基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刘老师说:“衷心感谢近三十年来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是我快乐的动力和源泉!衷心感谢同学们让我快乐而充实地工作和生活!”

最后,刘老师真诚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事情。其中,刘老师对于“苦难”有自己的见解:人在年轻的时候不经事,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影响人生的“灾难”。刘老师当过十年兵,年轻时在部队的经历虽然苦,但在他后来的人生中却成为宝贵财富,对他从教后经历的大小事情都有启发。所以,在经历过苦难之后,切不可沉湎于不良情绪,要试着将困难、不幸遭遇消化为积极的东西,吸收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人们能够将苦难加以消化,那么苦难就将成为宝贵的财富。刘老师祝愿年轻的档案学子能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个人”。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原文有删节。文章发布已获作者授权。)


【作者:文、图/胡晓烨、朱海月、闫月娟    责任编辑:李虎】


上一条:卌年风华•拾忆兰台丨陈峰:博学精思,宁静致远

下一条:卌年风华•拾忆兰台丨陈弋风:以梦为马,奔赴诗与远方


关闭